从“天子守国门”,看明朝的版图意识与女真人的崛起

从“天子守国门”,看明朝的版图意识与女真人的崛起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明朝之前统治中原的是以游牧民族出身的元朝,明朝建立之初,尽管当时明朝已经将元朝政权倾覆同时也将原先的蒙古贵族驱逐到了北方,但是朝代建立之初明朝远远没有获得之前元朝所拥有的广袤疆土。朱元璋发动雷霆之势将蒙金贵族通通驱逐到北方,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被赶到北方的蒙古人失掉了和大明相抗衡的实力,为了新生期的明朝不会受到北方蒙古势力的侵扰朱元璋时期便进行了多次北伐。明朝的北伐在朱棣时期到达的巅峰,可是尽管如此五次御驾亲征都没有取得好的结果,最终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守态度。之后因为明朝的军事实力根本没能和曾经的元朝相比,只能逐渐放弃一些难以管控的地区,有放任就必然会有崛起。

明长城隔离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

朱元璋最开始称帝的时候将首都设立在南京,但是因为边关形势一向都非常紧迫,为了防御和消灭随时可能来犯的少数民族,朱元璋直接将会直接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分封到了边疆重地,后来经过靖难朱棣成功称帝。朱棣将首都迁至他的大本营北京,这个位置实际上已经是中国的大北方了,其次这里距离山海关等一系列重要关隘都非常近,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边关告急或是出现了些许漏洞敌军便能直逼京城,这就迫使后世的皇帝为了自保不得不着重发展边防实力,这也就是天子守国门的由来。

蒙古高原一直都是蒙古人大本营,尽管在军队实力上鼎盛时期的大明丝毫不怯,但是蒙古人大多都是游牧民族出身,他们的机动性是明朝军队难以比较的存在,明朝尽管对此多次出兵,但是都很难精准打击到对方的主力,每次都落得一个粮草耗尽狼狈而归。大明一直都没能解决在北方的蒙古人,于是东北地区也成为了明朝根本无法专注经营的地区,为了能够平息当地的战火明朝只能将当地的授予官位将当地的大权下放在女真人手上,这样尽管看起来东北已经是大明的领土,但是实际上这是非常不牢固的统治。西藏地区也和东北极为相似,这两方广袤的地区即便在当权统治者的眼中也仅仅是统治的地区,但是在明朝的版图意识中,这远远算不上自己的领土。

其次在中原本土原住民的思维中,百姓都是以农耕种植农作物为立身之本,就算是大明帝国皇帝脑海中都是要发展 "耕者有其田"的农耕文明。

古人的长城建造的十分讲究这个位置基本上就是地理位置上的四百毫米降水线,这个降水量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能力建造大规模的储水工程,或是进行人工灌溉,仅凭天然降水农作物根本就可能进行正常的生长。

这也就意味着当初以农耕为主的汉人如果生活在长城以北根本就无法生存,但是游牧民族便不一样了,他们的生活根本就是一直在追逐水草四处为家,这对受到农耕文明影响有着极深乡土情怀的汉人根本就不受用。

于是说长城与其说是用来抵御外敌侵略的防御工事,更像是一个文明的分界线。

这也就有了上文所论述的尽管当时长城以北的地区依旧是大明的国土,但是总的来看不仅没有中原人愿意去生活,就连统治者也仅仅将他作为麾下统治的地区。

天子守"国门",其实守的是东北

从明朝的疆域来看东北地区也是属于大明的领土,但是明朝却将长城设置在东北之内,明长城的位置要远比秦长城要偏南几百公里,而秦长城则要比汉长城还要偏南一些,为何当时大明没有将长城设立在秦汉长城之外呢,其实这有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原因。

要知道当时中原本土王朝其实一直都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采取防御措施,当时在中原王朝的统治者眼中只要北方游牧民族不会对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进攻就行了,相比于进攻被动的防守肯定要更为简单,但是要去人烟稀少的草原建立统治政权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如果当时大明要对草原地区建立统治,建立大量的军事哨所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上文也提到了,这个位置依靠农耕是无法自给自足,这些据点的军士根本就无法自己养活自己,为了维护这些哨所的正常运营和士兵的生存,所有的生活物资都要依靠中原本土的输送。

古代的运输条件和效率极为低下,这样造成的损失要远远高于明朝统治这些位置能取得的收益。

到了中原土地矛盾激化之后又不少平民百姓选择迁向北方以谋求生存,在北方尤其是河套地区一直都是游牧民族和汉人相争夺的地方,这里因为有黄河横贯而过导致这里基本上不会缺水,充足的水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农耕所需要的灌溉用水。

能生长农作物就说明其他植物也能在此茁壮成长,这里一度成为了游牧民族的天然优质草场,为此秦朝当政期间在这里囤积了大量的军队,但是到了汉朝这里又重新成为了游牧民族的聚集地,毕竟在这样的位置游牧的生存方式获得了生活水平要远远高于逆环境实行的农耕。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国家的政治原因,也就是大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靖难。

当时朱棣骗大宁军以及将辖区内的大量军队都抽调到南方作战,这就造成了塞外一度处于军事真空,后面更是直接将这几个地区的防卫力量全部撤销。

这样尽管在国内带来的一段时间的平息但是队友长于的子孙层面上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距离明朝最近的教训就有蒙古人完全能够借助这个位置作为自己的军事跳板,在此囤积实力之后一举进攻,从远来看宋朝末年满人便是借助这个位置直接绕道入关。

综上所述,尽管东北这一片区域对于大明来说只是一块贫瘠到连百姓都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方,但是对于北方游牧的民族来说却是一个极佳的战略要地,其实大明的统治者其实也早就意识到了之后的威胁很有可能是来自东北的游牧民族,所以天子所守的国门其实便是东北。

明朝放弃统治东北,女真人崛起

如果说是明朝放弃统治东北其实有点偏颇,毕竟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明朝就从未统治过东北,当时盘踞在这个位置的是女真人,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民族,女真在夏朝的时候被称为肃慎,在当时这个民族便盘踞在东北这一带。

即便后来明朝掀翻了元朝的统治也没有完成对东北的一统,但是女真与其说是受到大明的管辖倒不如说是处在一个半独立的状态,用一个更为先进的说法便是"一国两制",其实这个看似很先进的概念其实在古代已经很普遍了,一般古代统治者面对生产生活方式不相同的地区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

当时在明朝的统治地区属于农耕文明的都是采用流官,也就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下放到地方,但是对于边远地区的则是还是有他们的酋长一类人来掌管,当时一些偏远地区尽管地方不大同时人口也不多,但是这些地方在土司或是酋长的管理之下俨然就是一个小的王国,他们的位置同时也是可以世袭。

当时一些女真部落和明朝中央就像是猫捉老鼠,明朝强盛的时候女真就是老鼠受到明朝的制约,但是等到明朝末年明朝总体国力已经严重衰弱,这时候努尔哈赤等人便开始蠢蠢欲动,尤其在自己的多番挑衅之后明朝因为没有余力插手这边的事宜之后。

抛开明朝末年的政治原因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议论道当时女真的崛起和自然灾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这也就造成了他们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突发的灾难造成了女真内部的你争我抢,小势力逐渐被大部落吞,期间也有很多小部落眼看自己没有胜利的希望变提前投靠了当时的大部落,最终建州女真抓住了机会一统整个女真族。

之后完成一统的女真未来免受朝鲜和明朝的打击,便选择了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出兵袭扰朝鲜和大明,并掠夺了大量的物资,随着资源和实力的积累,最终女真成为了能够席卷整个大明的清。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