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和经济现代化

现代经济和经济现代化

现代经济是量产、交换的经济

1、经济发展,是有需求的产品、财富的增长乃至大众收入都有增长从根本上应当说,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

经济发展,直接、主要的,应当是与人类的生产能力成正比的。

即:人类的能力强,产出多,经济自然就应当增长。

但是,经济的运行现实并不简单的全是这样。

经济增长,粗略说是财富总量增长。

细说,还应当是有需求、可应用的产品、财富的增长。

不需要的“增长”,不能算“增长”。

人们还认为,经济不衰退,应当表现为“大家都有事干”,失业率低,也即大家都有收入乃至大家收入都增长。

这样的“经济发展”,就不简单的只与人类的生产能力有关了。

2、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已经从“自产不足”向“量产”演进人类社会的经济是怎样运行发展的?我们不妨回看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在人类发展早期,曾处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态。

一个人整日劳作,也不足以果腹。

人为了生存而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说是相当长的。

这作为“基本生存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几乎占了人的揣工编继妆荒表维勃哩大部或全部活动时间。

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也是不高的。

在这种时代,发展经济,主要还是要提高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也就减少了人的“基本生存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

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人类生产能力提高,人在生理可以承受的劳动时间内的劳作所产出的渐渐增多。

人们用于“基本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也不断减少。

人类社会的生产,从“自产不足”向“自产可足”(自给自足)发展,并在逐步实现分工、规模化乃至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中,走向了以批量生产为主的“量产”的生产。

发展到当今,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能够达到较高水准。

与大工业相连的人的一般劳动,已有很大剩余(也可以说是,人的“基本生存必要劳动时间”已不需要很多)。

例如,农业人口只需占总人口很小比重(据说美国只有3%左右)。

按人均计算,一个

人生产的粮食、生活用品及其他产品,可以供十个人,一百个人使用。

可以说,现代农业和工业乃至各行各业,机械化水平、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或曰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批量生产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最突出的特点(这不但是因为人类的生产能力已经能够“量产”,还因为“量产”也能更好地实现规模效益)。

3、现代“量产”经济运行和发展,需要“等量价值”的需求和交换

人类已经有能力实行“批量”乃至大批量的生产,这对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

(1)因为“量产”,人们可以不必再为基本生存需要而耗费大量时间。

从理论上说,“量产”甚至可以使人类只用个人能够承受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乃至一小部分,就可能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

——这可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去从事非基本生存需要的工作和活动;或者,也可以使在必要时(如社会保障、救灾、维护安全稳定等特殊情况下),社会生活的基本维系,相对比较容易。

(2)实际上,人们仍然用很多的时间(例如满负荷工作量),去生产、工作、产出。

——但这就更需要其他方面有与之相适应的需求,来消费其产品并有相应的价值去兑换其产出的价值。

或许“问题”正出在这里:谁有、怎样才有相应的能力,来消费和兑换这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对“量产”的个人需求来说已经是多余的、较多的劳动成果?

(3)人类生产能力不断发展,批量生产的水平不断增加,还意味着:有人在原来从事的产业、生产形式中的劳动,会不断地成为“多余”。

——由于不断扩大的自动化水平和大规模的生产,使产量增加快,能够很快地超过需求(或超过购买力水平),这就产生了由于生产力发展(“量产”水平提高)而“多余”的劳动。

那些由于生产力发展(“量产”水平提高)而“多余”的劳动,就需要转到其他尚未多余的或新的产业、新的劳动形式中去。

如果继续“老行当”,坚持做已经“多余”的行业和“多余”的劳动者,其产品将由于没有需求而积压乃至不能再生产,同时其还会因产品卖不出并不能再从事生产而没有收入、没有工作。

——如果是这样,这部分因“多余生产”而成为“富余的劳动力”的无收入者,势必要减少其需求。

而减少需求,又会影响社会的总体需求从而影响其他的为“需求”而进行的生产。

(4)同时,由于同处于地球上的人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部分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生产能力强,而其他部分还较弱。

这又会造成这两部分之间的“等价交换”,难于实现。

——因为,一方能力较强、创造的价值会相对地多而高,另一方可能相对地低而少。

这不但会使生产能力有差距的不同地区和人们之间,出现贫富差距;也会影响双方的发展。

一方面,发达地区的产品,会由于没有足够可以兑换其生产价值的需求而积压乃至减少产量,并因产品卖不出、不能维持、扩大生产而减少收入;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因为生产能力不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获取(兑换)自己发展需要的产品,而难于摆脱欠发达的状况。

这也将会影响社会的总体需求从而影响其他的为“需求”而进行的生产。

总之,以批量生产、交换来满足需求并维持乃至扩大再生产,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运行方式。

二、构成现代经济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运行模式探讨

那么,现代“量产”经济有那些要素呢?

简要的说,可分为主体要素,价值代换要素,流通要素。

1、主体要素:是经济运行的主体性要素,是社会的生产、需求和消费主体。

可以分为:供需要素a方和b方。

这a、b方,每一方又都是一个可与另一方交换供求的、有产有需的实体。

它们每一方也可以具体分解为供需两个方面:a供,a需;b供,b需。

(例如:火力发电厂供电,需要煤炭;煤矿供煤,需要电力作为动力;等等。

2、价值代换要素:资金提供、借贷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c方。

这是资金提供、借贷方。

这或许可说是一个价值的确认、代理和提供方。

这里是简化了经济运行实体,仅分为a、b、c三方。

在现实中实际上是有众多个a、b、c三方的。

3、流通要素。

这是经济运行的中介性要素,可以简略分为:

信息流(供求信息、购入或售出的酌定信息等,这里以代号X标示之);

物流(购入售出物资的运储配送等,以代号w标示之);

资金流(产出和购入的资金需求和收入,以代号J标示之)。

也就是说,作为每一个a、b方的供求,他们都需要c方提供兑付,以代换实现各自产出的价值,他们之间都应该有三种流通要素(信息流X、资金流J、物流w)连接,以使供需能够实现流动,经济系统得以持续运行。

也就是说,现代经济运行可以简化为至少有以下8个要素:

⑴a供,⑵a需;⑶b供,⑷b需。

⑸c。

⑹X;⑺J;⑻w。

在以上要素的参与下,我们对经济的运行可以做如下的描述:

(1)假设,生产从经济的主体“a需”和“b需”处开始。

(如电厂需煤;煤矿需电)

(2)为了能够开始生产,首先需要信息:产品有没有人要?(通过信息了解、预测,确定生产;通过信息交换,签定供需合同。

(3)了解和确认了需求,“以销定产”组织生产,需要用以往生产售出所得的收入(或从c方借贷的“收入”),来支出设备、人工、原材料等生产费用。

(这里付出资金购物时产生资金流,获得产品的“物流”)

(4)接着,进到a供、b供。

生产完成售出,收回资金。

(这里,售出产品形成“物流”,收入“资金流”。

(5)再从a需、b需开始,以此往复。

当然,实际的运行比这里的简化描述要复杂得多。

但是,其运行脉络即此。

这样,那么:

在生产能力足够的前提下,各要素充分参与,流通顺畅、供需平衡,经济就会正常运行;

流通顺畅,同时需求和生产还有提高且在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新的供需平衡,经济就会正常运行并发展。

如果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环环相接的经济运行就会受到影响。

三、现代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要求

现代经济是“量产”的经济,“量产”更加需要“交换”,故而我们或许要说,现代经济是“量产”和交换的经济。

那么,要发展现

代经济,需要怎样的条件和要求呢?

根据以上的分析,除了“在生产能力足够的前提下,各要素充分参与,流通顺畅、供需平衡,经济就会正常运行;流通顺畅、需求和生产还有提高且在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新的供需平衡,经济就会正常运行并发展”,这里还有几个观点的简述:

第一,要有全面、充分、可供各方面及时了解、交流的供求信息,包括挖掘潜在的供求信息(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挖掘其潜在的供求和资源信息。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交换”,可能在相当程度上要靠发掘潜在供求和资源信息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经济,的确是“信息社会”的经济。

由于交换的不可缺少,信息对生产的维持、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也显得更为突出。

可以说,现代大规模的生产必然是“量产”,而量产必然需要交换。

而交换更需要信息。

正是现代“量产”、交换的经济,在客观要求“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

第二,要使资金的获得尽可能比较便捷。

通俗的说,就是要在信息流通等条件的支持下,卖得快、收回资金快、借得资金快。

能较快的获得出售产品的回笼资金或借贷资金。

这里,作为投资、实现“以钱生钱”活动的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可以对生产、经济运行的正常维持和发展,产生“预支撑”作用。

这对经济的新的发展,尤其重要。

生产要先有资金,新的发展更要有带风险的先期投入。

此时,如果只靠实体经济,等赚到钱再开始,则可能永远开始不了。

——因为,新的项目投资是从零开始的,产品还未出,究竟实效如何,虽然也能分析大约前景,毕竟未得实践检验。

这个时候,带有不怕风险性质的投资,对发展特别是新的发展,就极为重要了。

当然,十分必要的是,还要有一定的保障——产品使用的保障、付款的保障;借贷资金的还款付息保障。

而要实现这些,也需要对有关各方,及时输入足够的信息(含发掘出有深度的、隐形的信息),并分析信息,确认信息(否则,投资方、借贷方会担心、犹豫,不敢于决断)。

第三,生产和消费能力的足够和不断提高。

这包括:

①人的能力(人力资源——人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等)的足够和不断提高。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必然要求人类不断的以新的“产业”去进行新的“生产”和作业。

这样,才能使人类的生活需求更加丰富、高级,并使原先从事某种生产、因为生产能力发展等原因形成的“富余出的人力资源”,有新的生产任务、工作任务。

而人类只有不断提高能力,才能适应科技和需求的变化发展。

②客观世界资源的足够和对潜在资源的不断发掘。

其中,欠发达地区的潜在的各类资源的发掘,是这些地区发展的关键之一。

③消费能力足够和不断有所发展。

这也需要在有产出的前提下,有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念。

使合理的产出能够及时获得相当的销售收入。

同时,在消费者有相当收入的前提下积极消费观念的形成,还要与必要的保障制度结合——使有一定收入者,比较的无后顾之忧,愿意、“敢于”、能够消费。

:(1)经济现代化是相对有序的和可以预期的。

(2)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

(3)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5)经济现代化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

(6)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7)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可能停滞、中断或倒退的过程。

(8)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全球的过程。

(9)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国际差距扩大的过程(经济效率趋异的过程)。

(10)经济现代化是一个经济结构趋同的过程。

(11)经济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12)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13)经济现代化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

(14)经济现代化是可以定量分析的。

二、归纳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提出广义经济现代化理论

1、归纳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

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形成的。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的问世,可以作为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理论集合,它包括经典经济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借用理论等。

经典经济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全面工业化、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不断强化。

经典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受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又与经典社会现代化相互作用,同时受科技水平的制约和国际关系的制衡。

经典经济现代化主要结果是: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观念的形成和普及,现代科技和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经济活动的工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工业比重上升和农业比重下降,经济效率的持续增长,经济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提高等。

工业化的完成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工业经济先进水平是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