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事:25年太子,186天皇帝,和自己的儿子成了“兄弟”

唐朝真事:25年太子,186天皇帝,和自己的儿子成了“兄弟”

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鸡都有,历史长了什么事都有。而唐朝就属于历史上的长寿王朝,距离300年那道坎,已经非常接近。所以在唐朝期间,涌现出了很多奇葩的帝王,论他们的光辉往事,只有明朝才能和其匹敌。今天骆驼就来聊一个非主流的大唐一把手,他的名字叫李诵,即使爱好历史的,对他也未必了解,因为他仅当了不到200天的皇帝,基本没给后世留下什么贡献,除了他自己的传奇经历。

25年的太子生涯

李诵自打出生,点就比较背,因为他出生时,"安史之乱"还风韵犹存,未来的"二帝四王"之乱却已经准备披挂上阵。要根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说,乱世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坏事,因为大唐集团的建立,就是沾了乱世的光,而李世民能接替李渊当一把手,也应该感谢当时的混乱,否则凭他一个排名第二的皇子,是很难觊觎那把一般只留给老大的椅子的。

机会只有面对勇于抓住它的人才是机会,而面对怯懦的人,它就只是一次无法胜利的挑战,而李诵应该属于后者。作为老李家继承人中的长孙长子,李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他没能把这个优势转化。根据历史记载,李诵多才多艺,尤其是书法,更是一枝独秀,不过这种凭借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就差点意思了,如果是个明君雄主,那么多点才艺,那是锦上添花,但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帝王来说,那就是影响学习的手机游戏了。

李诵当太子之前的事迹不祥,估计是因为大家都忙着应付藩镇叛乱,没有人把关注点放到他身上,而且此时的皇位,也已经没有那么香了。李诵当太子时,是19岁,和今天刚进校园的大学生年龄相仿。不过他更成熟一点,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前一年已经喜当爹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宫廷毒打要比社会毒打来的更早也更狠。

少年的老成的李诵,除了在"二帝四王"之乱时,有过领兵殿后的壮举外,一般情况下,他都把自己变成小透明,除了和光同尘就是坚持两个凡是,凡是德宗(他亲爹)说的他都支持,凡是德宗不说的,他就保持沉默。即使这样,他还差点翻了船。他的姑奶奶(德宗的姑姑),因为搞封建迷信(巫蛊),把德宗给惹恼了,连带着李诵也差点吃了挂劳,要不是白衣宰相李泌劝说,德宗可能就把自己的侄子立为太子了。

(这个奇葩的帝王,还曾过继了自己儿子的儿子给自己当儿子,因此李诵也就有了一个亲生的"兄弟"。)在巫蛊事件以后,李诵更是把两个凡是贴在心头,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拿出来看两眼。这么个压抑的生活方式,摧残了他的精神,连带着,他吃饭也不香了,也没力气锻炼了,最终竟然一病不起,到了德宗临终时,李诵竟然连尽孝的能力都没了,只能躺在病榻上,祝福他的父王早日康复。

186天的皇帝

不久之后,德宗去世,李诵在病榻上当上了大唐的一把手。本来以李诵的身体状况,在新君继位之前,他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不过他在太子时,暗藏了"俩王",在关键时刻,给他帮了不少忙。"俩王"一个叫王伾,另一个叫王叔文,这俩人本来一个是陪李诵下围棋的,另一个是陪李诵读书学习的。但是他们却心有猛虎,有心把李诵培养成一代明君,这样自己也能光宗耀祖。

他们知道仅凭他们俩,人单势孤很难成事,就有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之人,这里面就有后世著名的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他们这个小团伙,后来都有被贬为司马的经历,所以后人也称他们为"二王八司马"。他们当初团结在一起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拥立明君,开创盛世,所以在李诵登基后,他们在新君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的核心是加强朝廷的权力,削弱藩镇的实力,打压宦官的势力。想法很美好,但是在执行时,却出现了问题。当时的大唐,如同久染沉珂的病人,无法服食虎狼之药,只能先慢慢调养,但是这帮人有雄心大志,却没有深谋远虑。在打压宦官时,没有遵循团结一大部分,打击一小部分的原则,连李诵的拥护者也没有放过,这就在君臣间,产生了裂隙。

而在削藩等问题上,步子又迈得太大,打击面太广,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所以引起了不必要的反弹。当两个错误相加时,产生了化学反应,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李诵被逼内退,当了无权无势的太上皇,而"二王八司马"也随后纷纷被贬。在当了太上皇不久,李诵就及时的"病故"了。

小结

李诵在位时,虽然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纪念的政绩,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提醒我们,当个人能力太弱时,机会往往也会变成事故。所以在机会来临之前,不要去抱怨,不要去等待,而要尽心尽力去做准备。一开始可以先从小事做起,比如看完文章后,可以点个赞,留个言。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