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了篡夺皇位,割给游牧民族一块领土,给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棣为了篡夺皇位,割给游牧民族一块领土,给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和尚起家到成为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明太祖,其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但是他的命运或者说明朝的命运却不那么顺遂。洪武二十五年,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不幸染病去世,这打乱了朱元璋对于皇位继承的所有计划,之后朱元璋只能安排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然而,这却给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机会,朱棣长年征战在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奉命镇守北平,但是他一直觊觎皇位,但是其无力撼动长兄、太子朱标的地位。

朱元璋

但是,随着朱标的早逝、侄子朱允炆的继位,朱棣再次把目光瞄准了皇位,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经过三年的靖难之役,朱棣击败了朱允炆,攻入了南京城,朱允炆不知下落,而朱棣则继承了皇位。虽然,后世将朱棣称为"永乐大帝",并且歌颂其立下的四大功劳--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和对外用兵(南征安南和五征蒙古),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朱棣为了夺取皇位,舍弃了东北的一块领土,而这块领土为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朱棣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他深知自己挑战建文帝,支持他的人并不多,如果自己起兵造反,自己除了要面对南京的建文帝朝廷之外,还有可能要承受来自背后的攻击,而这个给自己背后一击的人就是自己的弟弟--宁王朱权。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1391年受封宁王,两年后到封地大宁镇守北方边境,宁王手握八万重兵,麾下还有一支蒙古军队--兀良哈三卫(也称朵颜三卫),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九大塞王之一。

兀良哈三卫

为了防止宁王在自己起事之后从背后袭击自己,或者坐收渔翁之利,朱棣起事之前,做了一件事情,他与隶属宁王的兀良哈三卫做了一笔交易,他许诺如果兀良哈三卫帮助自己挟持宁王一起造反,自己篡位成功后会将宁王镇守的关外大宁地区割让给兀良哈三卫,使其不再隶属于宁王麾下。最终,经不住土地诱惑的兀良哈三卫叛变了宁王,在兀良哈骑兵的帮助下,朱棣顺利地劫持了宁王朱权,并将其兵马为自己所有。这一举动一石二鸟,既消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还补充了自己的实力。

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终于赢得了皇位,而在登基之后的朱棣并没有食言,他履行了对兀良哈三卫的诺言--"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畀三卫"。原本驻守大宁的宁王被迁到内地南昌去了,而明朝设置的大宁行都司也从大宁迁到了关内的保定,关外的土地全都割给了兀良哈三卫,虽然三卫仍然以明朝为宗主国,但是三卫已经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而这就埋下了祸根。

朱权

大宁为何如此重要呢?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高度评价大宁在明朝时期对于边防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宁同时遏制蒙古和女真两部,而朱棣从大宁撤退、将大宁割让给兀良哈三部,导致朱元璋的东北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明朝的边界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骑兵攻击范围之内,这也导致了明朝一直以来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从蒙古瓦剌到后期的后金(清朝),一直如此。

而清朝的崛起,更是导致明朝在后期腹背受敌,同时承受内部的农民起义和清朝的攻击,最终被拖垮,如果大宁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后金不崛起,明朝绝对不会败亡得如此之快,而朱元璋原本对此已经有了对策,可惜被朱棣破坏了,而朱棣此举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了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龙床·明六帝纪》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