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视读书人把儒生帽当尿盆的刘邦,为何最后重用儒生,他经历了什么

轻视读书人把儒生帽当尿盆的刘邦,为何最后重用儒生,他经历了什么

我们知道,刘邦在起兵反秦之前,就是一个挂着亭长小官的混混无赖,整日里和一帮赌徒屠户打得火热。从哪方面看,玩世不恭的刘邦和温文尔雅的儒生都那么格格不入,更不可能聊到一起去。但是刘邦这个人有志向,从看到秦始皇那天就立志,要做那样的男人,最终,幸运加努力的刘邦实现了梦想,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靠征战得天下的刘邦

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成就帝业后的刘邦,不再对身为读书人的儒生嗤之以鼻,而是慢慢的收敛起傲气,开始尊重和依赖儒生,重视儒学文化。这些改变,是什么原因促使的呢?

刘邦早期用兵争利,无儒家表现机会,看不起儒生

刘邦自沛县起兵时,靠的就是平时一起玩耍的伙伴,卖狗肉的樊哙,卖蚕具的周勃,管监狱的曹参,夏侯婴等人,没有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只有一个萧何干的文职,类似于当今的县府会计,一帮人就靠征讨打仗才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在没有任何积累的前提下,你想刘邦去接受学习儒家那一套,是不可能的。

看不起儒生的刘邦

刘邦非常现实,没有好处的事,他是不会干的。比如他多次在逃跑途中抛弃儿女;为了笼络人心他不得不封雍齿为诸侯,虽然他恨他恨得牙根疼。在称帝之前只需要一帮兄弟卖命打仗,根本无儒生用武之地,既然没有,又何必重视尊重呢?

不仅不重视,对于儒生,刘邦最初打心眼里是瞧不起甚至厌恶的,班固的在《汉书》中这样记载刘邦"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辄解其冠,溺其中。常大骂之"把儒生们自视尊贵无比的儒帽给人家解下来,往里面撒尿,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可见他对儒生的倨傲和轻视。

成就霸业的刘邦

儒生不战而胜的战争技巧为刘邦信服

真正让刘邦对儒生开始转变态度的,首先是自号狂生的郦食其,最初投靠刘邦时,刘邦并没把他当回事,说话都不正眼看他,就差解其帽当尿盆了。直到郦食其献计破陈留、攻武关;刘邦才对其肃然起敬,对儒生态度有了转变,后来在平定齐国时,郦食其又主动请缨出使齐国,竟然凭一张嘴说服齐王投降,不费一刀一兵,这一下完全把刘邦折服了,可惜他被抢功的韩信坑死了。

狂生郦食其

儒生由攻转守的治国方略为刘邦所认可

陆贾是刘邦手下的谋士,常在刘邦面前吟诗谈书,刘邦很不耐烦,开口大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老子靠马上打得天下,不用什么《诗书》陆贾反唇相讥:"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上不怪,面有惭色"确实,靠武力打下江山,不可能还靠武力治天下,刘邦听了觉得有道事,没有责怪陆贾,从此开始向陆贾商计讨治国之策,刘邦按照他定的《新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当初的不耐烦责骂,到最后"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可以说,陆贾是在治理江山上让刘邦对儒生发生根本转变的人。

陆贾

儒家思想的礼仪之尊让刘邦重用儒生

刘邦初称帝时,每次和樊哙,卢绾,周勃这些沛县兄弟在大殿上饮酒,这邦武夫总是"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就是没有一点礼仪,喝着酒当着刘邦能大呼小叫,攀比功劳,喝醉了又故言乱语,动不动还拔剑对着柱子一顿乱砍,刘邦又不好发作。这时儒生叔孙通挺身而出向他进言,给百官及朝殿制订礼仪制度。自此以后,朝贺仪式庄重严肃,秩序井然。参加朝贺都"无敢哗礼者",刘邦这下才感慨"吾及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

从此以后,叔孙通开始为自己的弟子和其它儒生讨官做,刘邦悉以为郎。这样,西汉的官吏队伍中开始成批的引进了儒生。

其实刘邦以利益现实为中心的态度并没有变化,只是因为他看到了儒生们给他带来了好的方面,使他能有所裨益,他才开始放下身段敬重儒生。转变了之前轻视儒生的态度。

从刘邦整个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单纯以武斗狠的小团队到大型军事集团,再到一统江山,治国思想由攻转守,儒生们利用儒家思想给他带来一个个可喜的变化,使他慢慢认识到儒家的精妙作用,他也开始主动依靠儒家理论整治朝纲巩固政权。对儒生的态度才有了根本的转变。

参考史料:班固《汉书》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