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诸葛亮为什么沉默,他的意见是什么

因此,诸葛亮的意见就是:支持伐吴,但不支持这么着急伐吴,所以他才会说出这么矛盾的话来。

刘备

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只要灭了曹魏,孙权自然会臣服,曹操虽然去世,但曹丕篡夺了汉室,引起公愤,应该先攻打曹魏,如果现在攻孙权,战争一开始就不容易停下了,伐吴并非上策。

刘备不听赵云的劝谏,执意北伐,除此之外,蜀汉集团没有人明确反对伐吴,包括诸葛亮在内,诸葛亮对于刘备发动攻打孙权的战争选择了沉默,只在《三国志 法正传》中诸葛亮说了一句含糊不清的话:

诸葛亮

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一定能劝阻主上,使他不要进兵东吴,即使进兵东吴,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这话虽然是诸葛亮说的,但并没有明确表达诸葛亮对刘备伐吴的态度,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如果法正在的话,就能劝阻刘备不要伐吴,似乎说诸葛亮倾向于劝阻刘备伐吴,也就是反对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这话的后半句是说:如果真要发兵攻打东吴,有法正在的话,也不会如此惨败,似乎是说诸葛亮赞同刘备伐吴,这就是前后矛盾的话,所以无法说明诸葛亮的态度。

但是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他是支持伐吴,还是反对伐吴呢?

一、诸葛亮的整体战略

谈诸葛亮的战略,一定绕不开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占据荆州和益州,待天下有变,再分别从荆州和益州兵分两路北伐,这是隆中对的核心思想,一个政权的总体战略即使会根据时势作出调整,但核心思想是一定不会变的。

诸葛亮与刘备

现在关羽被杀,荆州被东吴抢走,蜀汉集团永远地失去了荆州了,没有荆州的隆中对战略那就是水中花、镜中月,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也是诸葛亮无法接受的。

隆中对战略

很明显,东吴抢走了蜀汉集团的荆州三郡,是不可能归还的,蜀汉集团想要夺回荆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动战争,从东吴手中抢回荆州,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攻打孙权的战争,从政治上来说是完全正确的,赵云劝谏刘备的话,是从道义的角度来说的,并不是从政治上来说的,所以赵云不是个政治家,而刘备是,同时诸葛亮也是。

二、蜀汉集团的战略

蜀汉集团的战略并不完全等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这从刘备下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就能看出来,隆中对说的是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天下没有变,荆州却发动北伐,而且益州还不配合,这等于关羽是一支孤军在北伐,还押上了荆州三郡的所有资源。

诸葛亮在刘备时代自始至终是萧何或者张良的角色,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蜀汉集团所有的决策权都在刘备手中,刘备发动入蜀之战是听庞统的,发动汉中之战是听法正的,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暂时被抛在一边,再加上刘备集团从赤壁之战后到公元219年8月前,一直处于上升的巅峰期,这让刘备开始骄傲轻敌。

从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到刘备命令刘封、孟达攻打上庸三郡,再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一连串的军事行动合起来就是刘备在公元219年的总体战略:打通汉水,为下一步北伐作准备,这同样不是隆中对战略。

关羽失荆州后的三国形势图

由此可见,从刘备入蜀之后,隆中对战略的执行就已经被刘备所抛弃,刘备奉行的积极北伐,积极开拓的策略,在汉中击败曹操之后,开始了战略进攻,很明显,刘备有些操之过急了,汉中之战的巨大损耗让整个益州疲惫不堪,以至于整个襄樊之战期间刘备来不及增援关羽,或者没有能力增援关羽。

三、荆州的战略意义

这里说的荆州战略意义,并不单单指地理上的,而是特指荆州对蜀汉的重大战略意义,如果你仔细观察蜀汉集团高层领导的籍贯,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中高层领导岗位上的,绝大多数都是荆州籍贯的人,这里说的荆州籍贯是指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荆州,包括七个郡。

荆州七郡

比如诸葛亮,荆州女婿,他是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婿,算半个荆州人,而且他在荆州有一张庞大的关系,能跟刘表、蔡瑁、蒯褀扯上亲戚关系,比如马良、马谡等马氏五常,还有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费祎,还有蜀汉四相之一的董允与董和父子,还有霍峻与霍弋父子,还有向朗、向宠兄弟,还有魏延、庞统、刘封、刘巴、廖化、邓芝、杨仪、冯习、胡济、阎宇、傅彤、董厥、樊建、罗宪等等。

蜀汉之所以大量用荆州籍贯人,是因为蜀汉在益州是一个外来政权,外来政权想要政治稳定,就必须用外地人来管理本地人,所以蜀汉集团选择高官首先看籍贯,因此蜀汉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早期以诸葛亮为领袖、后期以蒋琬和费祎为领袖的荆州集团。

刘备称帝时已经61岁,自感时日无多,没有时间再耗下去了,刘备在完成他人生最崇高的理想建立政权之后,就趁着生命的最后时光开启了攻打东吴,刘备有刘备的理由,诸葛亮同样有诸葛亮的想法,想让人保持同样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