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兵力不足,大臣建议以僧人配尼姑,皇帝:好办法!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历史上他以勤政和猜忌、严苛而闻名,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就是"平庸",我们似乎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一个才能平庸的人的悲剧:如果你是个平庸的人,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我这里说的平庸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大家其实都是平庸的人,只不过崇祯被历史推到了舞台的中间,承受了更多的东西,他是值得同情的。

崇祯身上有着很强大的责任感,他也负有雄心,在某一段时间也曾表现得非常机智,不过那段日子很短暂,自从除掉魏忠贤之后,他的"智商"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种事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他的富有天下却很吝啬,他处死袁崇焕,和大臣们勾心斗角等等。

其中,最让人感觉奇葩的事情被记载在《明史·沈迅传》中,讲的是崇祯11年冬天,满人的八旗再次犯边,兵部的主事大臣沈迅就提出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奇葩建议,他说如今兵源不足,不如让天下的僧人和尼姑结婚,编入里甲制度,三人中抽取一人去当兵,这样我们就能筹得数十万大军了。换做一般的皇帝,恐怕早就大耳瓜子抽上去了:你这什么建议?!这种办法你也想的出来?谁知道崇祯却没有,他反而说"迅言可用",还给这个沈迅升了官。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尼姑和僧人是什么,怎么能把他们凑到一起呢?这也太阿Q了,就觉得"和尚摸得,老子摸不得"。这样的事情实在不得不让人吐槽,难道是崇祯皇帝忙晕了?

有不少史学家都认为,崇祯是一个性格有点畸形的人,比如张德信先生,他认为崇祯聪明是聪明,但是他打小命运就坎坷,一跃成为皇帝后,他又难以适应宫廷的复杂生活,你说他自信吧,他又很多疑,你说他谦虚吧,他常常又刚愎自用,他朝三暮四,朝令夕改,17年时间换了50多为内阁大学士和首辅。他励精图治是真的,但他的急躁和专断也是真的。平庸的他身处在明末这样一个烂摊子中,根本没办法收拾完这些东西。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其实很到位,他说崇祯在深宫中,在阿保(左右近倖之人)的抚养下长大,他的悲剧是因为他"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