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御案摆着“怪”器,一般人不知道名称,它的作用挺重要

末代皇帝的御案摆着“怪”器,一般人不知道名称,它的作用挺重要

溥仪搬出故宫后,负责对紫禁城进行清理的人员,偶然间发现了一件清朝皇帝用的、有趣的"怪器",而当相关专家揭开"怪器"背后的秘密后,不少人都对其唏嘘不已。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1912年2月,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威逼之下,替宣统皇帝写下了"退位诏书",并宣布大清王朝正式结束。由于溥仪皇帝主动退位,因此满清皇室也受到了《清皇室优待条例》的保护,允许溥仪继续使用宣统年号,并可以留住在紫禁城中,继续做深宫高墙内的小皇帝。

1924年11月5日,鹿钟麟亲自带队进入紫禁城,并用武力威胁溥仪要求其马上离开,溥仪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草草的收拾行李,带着一大堆的嫔妃娘娘们搬离了紫禁城。此事过后,不少专家开始对紫禁城进行清理工作,并将故宫内的珍宝如数清点。在此过程中,专家们偶然在永寿宫后殿发现了一件怪器。该怪器样子非常特殊,器高15厘米,直径11.7厘米,架子高45.7厘米,宽18.5厘米。该器物为铜质镀金,在其正面横梁上,篆书堑刻"光绪御制"四字。框架中间有一杯状容器,可在支架上自由转动。

器物的样子虽然奇怪,让读者猜不出其用途,可是专家们却对此并不陌生,因为该器物种类在文物界有一个统称--欹器,针对于该器物,专家们还特意为其命名"铜镀金戒盈持满"。"欹器"类文物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若是向横梁上的容器中注水,水至一半时,容器马上垂直向上而立,而当水注满时,则容器瞬间翻倒将水泼洒而出。关于"欹器"的由来,其实还与一位名人有关,此人便是孔子。相传孔子曾带着子路去周庙拜祭,恰巧看见了一尊"欹器"。于是孔子便好奇的问道:"此为何物?",守庙人告诉孔子说:"此为欹器"。孔子随即便令子路取水,并在现场对欹器进行了试验,发现其果真如传说中所讲的那般"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

见此情景后,孔子忍不住感叹了一句:"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意思就是说,自古哪有自满而不倾覆之事呢?言毕,便对子路进行了一番教育,告诉他关于"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让子路受益良多,师徒二人的对话也因此被载入史册。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欹器"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宫廷之中为何会出现该种器物?您别着急,小编这就来给您说说:溥仪出宫之后,专家们还发现了一本宫廷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该记载完整的罗列了紫禁城中的所有器物的品类,并将其详细资料以及来历统统记录在册。

据内务府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该"铜镀金戒盈持满"原存于御书房,后安置于永寿宫的后殿。该器物的铸造时间确切,为皇族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该器物存于御书房期间,一直被摆放在龙书案头,历经光绪与宣统两朝。至于"欹器"的作用也很有趣,它被摆放在龙书案,只是想用自身"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的属性,时刻提醒君主要自我激励,一定戒骄戒躁,听取臣下的意见,切不可因一些小事而骄傲自满,否则必然会导致"家国倾覆"。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欹器"的寓意深刻,也是历代帝王们修身自省的心愿与态度。光绪皇帝与宣统皇帝何尝不懂得"物极必反,月满则亏"的道理,可此时的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根本无药可救。纵然帝王们能够自持修身之道,却终究难以挽回帝国倾颓的噩运。单是靠着一件小小的器物,便想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这简直是不可能的。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