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驾崩后,张太后只说了五个字,为大明立下百年表率

朱瞻基驾崩后,张太后只说了五个字,为大明立下百年表率

《大明风华》中,胡善祥被"姑姑"胡尚仪管的死死的,在宫中当差不许笑,朱瞻基也是闲着无聊,不信逗不笑她,便把自己的母亲,时为太子妃张氏的黑料爆了出来,大意就是说她如何小气。

后来,胡善祥借着太子妃的荣光升了个小官,那银票一把一把的收,这丫头倒也乖巧,抽了一把送给了太子妃,而这个太子妃见到这银票可谓是双眼放光。

至此,张氏的市侩形象打包完毕。

但此时的张氏其实还不算黑,接下来,张氏的懦弱性格丝毫毕现。

朱瞻基死后,太后张氏变成了太皇太后,孙氏变成了太后,无论怎么变,婆媳关系是更改不了的。所谓"媳妇熬成婆",在古代,家中只要有婆婆,媳妇就得乖乖的。但在《大明风华》中,张氏似乎被孙氏压住一头,就连安排自己弟弟当官这个事儿,还得瞻前顾后的,最后还是她弟弟说了一句,我出去捞钱,还不是为了你?你在宫中打点,哪里不需要钱?

先不说有没有钱这事儿,堂堂一国的太皇太后,混成这种穷酸样,还真是少见,就连下人还需要自己巴结着,被儿媳妇管着,被下人压制着,这不就是一窝囊废嘛。年轻的时候,跟着太子爷受苦,捐款没钱,生生逼得朱高炽摆摊算命,到老了还受气,想想也是可怜。

这还不算完,张氏在《大明风华》中还是个傻子形象。

当大同防守陈文荣上殿奏事的时候,张氏什么都不知道,还需要儿媳妇一个词一个词的给她翻译,敢情这托孤太后就是一傻子。

其实,历史上的张氏完全不是这样的。

明仁宗朱高炽体态肥硕,即便是平时行走也需要两个人搀扶,外加体弱多病,因此在处理国事的时候,精力跟不上,作为贤内助的张氏,开始参与国政。

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到了宣德年间,"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即便是朱瞻基此事已经当上了皇帝,张氏依然不时给予教诲。宣德四年,这娘儿俩去祭拜长、献二陵的时候,京畿百姓夹道围观,有不少百姓进献蔬食浆酒。

张氏取了百姓手中一点吃的,不失时机的说,这都是天下百姓的心意,他们记着你的好,你也要把百姓放在心里,这样天下才会安定。

当年,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专权问题,专门设置了选秀女制度,因此明朝皇后很多是良家子,即出身平民,之所以推出这样的制度,就是尽量减少士族门阀对朝堂的干预。

张氏对这个制度执行的非常到位,终宣德一朝,"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换句话说,升官发财可以,参与国政,想都别想。

要说这老朱家的基因可能真的不是很好,朱高炽十几岁驾崩,到了朱瞻基37就晏驾了,留下老太太张氏,年轻的孙氏,刚九岁的朱祁镇,典型的母壮子弱局面。

当时,朝廷一度传言,即位的新君是襄王朱瞻墡。

朱瞻墡是朱瞻基一母同胞的弟弟,这个时候的张太后完全可以立朱瞻墡为帝,先不说对大明有没有好处,起码立自己的儿子肯定比立孙子对自己好的多,毕竟孙子隔了一辈人了,儿子总比孙子亲。

但是,张氏为了平息谣言,将众臣召集到乾清宫,指着九岁的朱祁镇说,这才是新皇帝!

大明从此开始了张氏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政的时代。后来,有人上表劝进,请求张太后垂帘听政。

对此,张太后只说了五个字:毋坏祖宗法!

张氏掌管明宣宗、明英宗(前期)中宫长达十八年,权利是个好东西,会让人上瘾的,但张氏不踩明太祖划的底线,为后世太后立了一个表率。

在她的影响下,明宣宗的孝恭皇后孙氏执掌中宫三十一年,明英宗的孝肃周后更是达四十一年,均没有出现外戚专权现象,所谓制度,哪怕再完美,在古代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下,最终还是要靠人的执行,在这点上,诚孝张皇后做到了。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