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尴尬的四个时刻,简直下不了台,第4次让他面子丢尽

诸葛亮一生最尴尬的四个时刻,简直下不了台,第4次让他面子丢尽

诸葛亮被后人誉为""千古人龙"",一代人杰,拥有""智圣""等头衔称号。但后人对于诸葛亮的印象和评价,其实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才干超群,但也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时刻置身于各种复杂纠缠的权力关系中,很多事让他身不由已,很多事让他无可奈何,还有很多事甚至让他尴尬不已。

诸葛亮的第一个尴尬时刻,是在定军山之战后。当时刘备称汉中王,大封功臣。武将中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像这样评定职称的大事,诸葛亮当然要参与。《三国志》记载,他对黄忠的职位任命发表不同意见,认为黄忠名望战功,与关羽等人无法相提并论,如今让黄忠与其他四人并列,恐怕不能服众,关羽会有意见,影响团结。

诸葛亮自归顺刘备以来,一直备受宠信,言听计从。但这次刘备却没给他面子,说了5个字:""吾自当解之。""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不劳你费心了。刘备当面拒绝了诸葛亮,最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封赏诸将。诸葛亮讨了个没趣,未免尴尬。不过事情的发展让他找回了面子,荆州的关羽听说自己封号与黄忠同列,大为不满。甚至拒绝接受封号,幸亏被人极力劝解方才作罢。

第二发生在法正归顺刘备之后。法正多谋善断,精通韬略,在定军山一战中定下奇谋妙计,大获全胜,很快成为刘备手下的红人。但法正虽然有才,人品却着实不怎么样,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经常利用职权挟私报复,公报私仇,甚至杀掉好几个人,引起朝野官员的不满。有人激于义愤,向诸葛亮告了法正一状,希望他能主持公道。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身为蜀汉二把手的诸葛亮,一向执法严明公正无私,面对法正的不法情由,竟然束手无策,因为法正此时在刘备驾前红得发紫,气焰如日中天,连诸葛亮也不敢捋虎须。为了给自己找台阶下,《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对来人说:""主公当年何等困顿,幸亏有了法正辅佐,才得以大展雄图,怎么可以限制法正,让他不能按自己意愿行事呢?""幸亏法正早早病死,不然日后不知还要让诸葛亮尴尬多少次。

第三次发生在夷陵之战的战前。因为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刘备怒发冲冠,要起兵伐吴,与孙权决一死战。明眼人都知道,当时天下大势两弱一强,蜀国只有与吴国联合抗曹,才是唯一明智选择。但刘备盛怒之下不管不顾,非要与吴国开战。《三国志》记载,朝中大臣中,只有赵云和秦宓两人,敢于站出来阻止,向刘备阐明利害,跟刘备唱反调。

刘备正在气头上,暴跳如雷,不仅不听,还当场把秦宓关入大牢。而此时朝中官职最高、威望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丞相诸葛亮,陷入尴尬处境。如果挺身而出阻止刘备,只怕当面讨个没趣,自取其辱,如果一言不发,眼看刘备往火坑里跳,众人不免会认为他明哲保身,不负责任。然而最终诸葛亮还是选择了闭口不言。

第四次发生在六出祁山之际。刘备死后,诸葛亮整军经武,恢复国力,几年之内让蜀汉兵强马壮,他为了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屡次出师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之战,因为误用庸才马谡,导致功败垂成,大败而回。但诸葛亮不为所动,紧接着又发起第二次北伐。此次诸葛亮经过周密考虑,决定出其不意,从陈仓道北上,偷袭魏国的陈仓城。

谁知曹魏方面此时由大将军曹真执掌大权,曹真可远非《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没用,他不仅足智多谋,且诡诈过人。他料到诸葛亮经过第一次大败后,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并且还精准预判,诸葛亮此次进攻的路线和目标,必然是由取道陈仓道,直扑陈仓城。于是他预先选派魏将郝昭提前进驻陈仓,修缮城池,整饬防务,积极备战。

诸葛亮不知就里,满心还想着曹魏方面必定毫无防备。谁知蜀汉大军辛辛苦苦日夜兼程,赶到陈仓城下一看,城头旌旗招展,魏军严阵以待,《魏略》记载,诸葛亮见状""大惊愕"",万没料到奇袭之计被人识破。然而更让他尴尬的还在后面。城中只有郝昭带领的魏兵千余人,诸葛亮带领的蜀军数量是魏军十多倍,日夜猛攻二十余日,蜀军伤亡惨重仍然不能攻克,最后因粮草耗尽,诸葛亮只得含恨撤兵,成为他生平罕见的一次败仗。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