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

在即将进入大一下学期的经济学专业课学习之前,为了更好的理解经济学是什么?主要研究什么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为何?现实生活中经济学的应用为何?我选择了提前阅读一些经济学相关书籍。而在学院推荐的书单之中,我发现了这本——《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这个解释我很喜欢。随着对经济学的了解,我逐步发现经济学这门科学拥有很多迷人的特征,比如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个性质第一次是在高数课上被提及,当时的我还十分不解,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足够多的历史数据,就可以预测出未来市场的经济走势。高数老师摇了摇头,引入了混沌理论这个概念。经济市场的多因素变量导致了它的极度复杂性,不确定性,一点微小的扰动可能会使整个经济发生意料不到的震荡。在听完陈平教授2013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主题为“经济物理的基本问题”的讲座之后,对于不确定性这个问题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要知道大部分科学家是追求确定性的东西的,而经济学却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这一点让许多科学家对其展开攻击。而《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中的这一句话则为经济学做出了有力的辩护,我们研究的不是确定的结果,我们只是提供一套追寻答案的架构。

而接下来展开的经济学所研究的三个基础问题——“社会应该生产什么?”“应该如何生产?”“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便勾勒出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框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由于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的限制,采取怎样的生产方法才能使产出效率最大?如果生产的东西无人问津,生产将会毫无意义,因此产品对应的消费者也是重要的考虑对象。研究清楚这三个问题,我们经济学的整体框架也将随之逐渐浮出水面。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收获了一项意想不到的惊喜——经济学思维。

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经济学掌握了资金的流动,把控着证券市场的运行,实现着实体经济和金融资产的对接。或是像不了解经济学的高中同学开玩笑所说的那样,“你是不是天天研究万恶的资本主义啊。”然而经济学的重心并不在这些上面,经济学要做的只有四个字——“权衡利弊”,如何合理的配置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就如“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所解释的那样,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需要放弃在这个时间做其他事,而其他事便是你的机会成本。这里的“有限资源”不仅仅指的是实际存在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了时间,精力等有限的东西。这样的思维模式给了后来的我的生活很大的好处。比如在做学习计划表的时候我会考虑到每个任务的内容与时长,以及它们在时间上如何排列才能达到学习效率最高。也是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我还考虑到了另一项需要配置的“资源”,我的精力。由于精力有限,我无法做到学习所有感兴趣的东西,只能挑选最感兴趣以及对我最有用的。而精力的另一特点是随着消耗时间的增长,精力会逐渐下降,但如果停下来休息十分钟,精力又可以恢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为了保证“学习产出率”最高,适当的休息时间看来也是极有必要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连续学习13个小时的效果可能没有11小时+1小时休息要好。

看来自己也慢慢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了,算是一个入门的小实践吧。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