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本是进攻的好时机,司马懿却终生不再伐蜀

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本是进攻的好时机,司马懿却终生不再伐蜀

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退军,这是司马懿消灭蜀军的大好时机。而且当时的蜀内部早已矛盾重重,对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司马懿说:"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为何司马懿最后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动作呢?诸葛亮没死之前,曹丕为了能够抵挡蜀国的进攻,不得已派上了司马懿,导致司马懿手中的权势越来越大,却又不得不依赖司马懿来跟诸葛亮做对抗。而当诸葛亮身死的时候,曹家即使没有司马懿,也能够把蜀国给灭了,因此此刻最大的敌人已经不是蜀国了,而是身边这头如狼似虎的司马懿。司马懿也知道曹家的心思,但他不能坐以待毙,如果他死了,他身后的司马家整个家族定会被曹家斩尽杀绝。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接下来曹爽和司马懿开始明争暗斗,曹爽不满自己与司马懿平起平坐,于是上奏魏帝,将司马懿升为太傅,表面上看似升级,实则架空司马懿。司马壹懿老谋深算,他一生奉行的是积极的防御战略,当诸葛亮死后,在他看来,外患已绝,内忧不断,魏帝重用家族子弟,重权落于曹氏宗亲之手。而且司马懿年岁已高,他处心积虑,为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谋求机会,为实现其家族之帝王梦,若主动攻蜀,天下大同,等待他一家的,必然是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其实,之前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就不是特别上心。比如,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时候,几万对几百的兵力,作为一个统帅,会不舍得派个小队就去探探路?冒着损失几个人的风险,却可能抓到蜀汉军师,这多划算啊。难道司马懿真的就认定城里有伏兵?有一种理解是,诸葛亮通过琴告诉司马懿,你抓了我大功一件,但曹魏就会卸磨杀马了,司马懿的野心当然不会让这件事发生,因为蜀国终究是一州,打不过魏国(十州)的。

于是司马却装作中计了一般,放过了诸葛,为什么?因为,怕蜀汉亡了,他的领兵大将的地位就动摇了啊。换句话说,司马懿为了在曹魏集团中保持住自己的地位,在三国中,养了个外患,时刻提醒朝中众大臣,你们不能忘了我,得给我权。司马懿在和曹爽斗了一段时间之后,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夺取了魏国的军事掌权,从此司马懿开启司马家的时代。夺权之后要稳固政权,并且司马懿岁数已高,要为后代子孙铺好道路,因此消灭掉魏国残余的曹家势力或者有二心不认同司马家的其他有兵权的势力,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哪里还顾得上打蜀?对于当时的司马懿来说,攘外必先安内,只有铺好自己家族的势力道路才有可能有权力去打蜀国,这是个简单的道理。另外魏国有经济优势,迟早必然消灭蜀国,不在乎这个时候伐蜀,这也是大战略的一部分。

还有一点很重要,东吴才是北魏的最大敌人。虽然天时已有,但地利尚有不足,因为江东即便固守一隅,但吴蜀联手抗魏,这关系根本生存,所以是绝对不会舍弃的战略国策,因此,魏伐蜀,则吴援,反之亦然。当时三国的政经差距并未悬殊,因此,地利不具绝对优势,更加上内部人事不和,所以三者仅占其一,良机虽好,情事有变。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