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作恶多端,但却有一个人对他一直非常敬仰,终成他的铁杆盟友

提到奸臣,大家脑子里一定会浮现出很多人的画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恐怕就是秦桧这个奸臣了。奸臣之所为奸臣,其本身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想要在斗争激烈的朝堂上站稳脚跟,如果,只是奸诈却没有脑子,那肯定是活不久的。

秦桧本身还是很有能力的,他能够把一些事情做的很好,甚得宋高宗的赏识。而且,在整个朝堂之上竟然专权了十九年之久,如果,他没有能力的话,不说喜怒无常的皇帝会干掉他,他的那么多政敌,也会把他搞掉的。

所以,秦桧这个人如果不看个人品质的话,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据说,目前我们使用的宋体字,其实,就是秦桧发明的,所以,他的书法也是不错的。

任何一个奸臣也不可能是单枪匹马的一个人,他肯定也有着自己的铁杆追随者,所以,不单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奸臣也会有三个帮的。秦桧也是这样,在他的周围有很多小人追随他,很多都是那种没有底线的人,秦桧也很清楚这些人的情况,很多也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所以,从这些人里面找到一个信得过的亲信也是很难的,而且,秦桧本人就是一个人精。他的服务对象就是皇上,每天也是小心翼翼的,精神上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因此,在对待亲信的时候也是喜怒无常的,很多人只是因为一点小错误就被秦桧赶了出去。

在这些人里面,能够成为秦桧铁杆亲信的人,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王次翁。

清代大史学家万斯同在看了王次翁撰写的《王世传家录》后,愤然挥笔写道:"若非《王氏传家录》,谁识奸谋由此人。注云:次翁本济南人,从高宗南渡,遂家于鄞,官参知政事,为秦桧心腹,撤三大帅兵,召岳武穆,皆其谋也。详见《王氏传家录》,即次翁自撰。"

济南像其他任何城市一样,出过无数英雄豪杰,也出过王次翁这样遭人唾弃的败类,这丝毫不足为怪。了解这些败类的行径,丝毫无损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辉。

可以说,这个人是秦桧最信赖跟器重的人。

王次翁也是生活在两宋时期的人,他曾经是宋徽宗时期的进士,也是很有文化的一个人。后来,北宋被金国人灭掉了,他也像丧家之犬一样追随着宋高宗南下了,也算是一个忠心护主的臣子。但是,他因为与皇帝不太合拍,仕途不是很顺利。

后来,秦桧被宋高宗召回朝廷,途中就经过了王次翁所在的地方。他也比较了解秦桧,知道这个人有一定的能力,而且,肯定是宋高宗喜欢的一类官员。于是,王次翁就设法靠近秦桧,经过交谈秦桧也很欣赏王次翁。于是,他就把王次翁再次举荐给宋高宗,被提拔做了中央官。

因此,王次翁对于秦桧也是十分的感激。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六十岁了,没想到,自己的仕途竟然还有转机,多亏了秦桧这个贵人。他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报答秦桧,一切唯秦桧马首是瞻。不久之后,王次翁报答秦桧知遇之恩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秦桧主张的第一次绍兴合议,因为,金国内部的矛盾失败了,金国很快南下发兵攻打南宋。秦桧随即遭到了朝廷上下和老百姓的指责,大有不杀秦桧不足以平民愤的势头,罢免秦桧的呼声也很高。宋高宗也很为难,因为,议和也是自己提出来的政策,秦桧这个锅肯定是背定了。

关键时刻,王次翁站出来给秦桧说好话了,他说:当时与金国人签订和平协议并不只是秦桧一个人的主张,现在因为出现了小差错就要罢免宰相,那么,以后谁还敢做这个宰相呢?况且,既是朝廷把秦桧也罢免了,新宰相对于朝廷的很多事情也不是很熟悉,而且,会引发人事变动,甚至,是人事斗争,在现在金兵入侵的节骨眼上,这也是很危险的事情。

听了王次翁的这一番言论,宋高宗也算是有了理由,其他朝廷大员也没什么话要说的,秦桧因此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从这件事情之后,秦桧就已经把王次翁当成自己的知己心腹了。

王次翁也因为过于忠实秦桧而导致了他自己再次被贬,过程是这样的:由于,宋高宗一直秉持着与金国人求和的心态,最终,双方达成了第二次议和。而且,条约里的重要内容就就金国人归还宋高宗的亲生母亲韦太后。

金国人押送着韦太后往南走了一段时间就不走了,理由是天气有点热了,想等到到天气凉爽了再往南走。韦太后很担心金国人再次反悔,于是,就找了个借口向金兵的首领借了大量的金钱,并且,还承诺到了南宋后会加倍偿还给金兵。

这就等于给了金兵首领一个诱饵,只有尽快把韦太后送到南宋,他们才能得到更多的金钱。韦太后不愧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这也是可悲的,再聪明的人也抵不过金人的武力。很快到了金国与南宋的边境地带,迎接韦太后的人正是秦桧的亲信王次翁等人。

此时,韦太后连忙说出了自己曾经借过金兵首领的钱财,也答应了他们要加倍偿还,所以,要王次翁把钱还给金兵首领。王次翁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他觉得这件事情秦桧并没有安排他,若这样做了,是不是就有点巴结韦太后的意思呢,会不会引起秦桧的猜忌呢?

王次翁与秦桧狼狈为奸,到头来只落了个"宋室奸人骨一坯"的骂名。所以,他们注定会被历史所唾弃,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资料:

【《宋史·王次翁传》、《王氏传家录》】

因此,王次翁刚开始并没有答应,金兵有点不耐烦,扣押了韦太后几天,韦太后非常的生气,更加害怕金人反悔。于是,再次请求王次翁等人把钱给金人,王次翁坚持不给,最后,还是秦桧的亲戚借钱给了金人,韦太后这才被平安交到了王次翁等人的手中。

回到朝廷后,韦太后哭诉王次翁不给金兵钱财,害的自己差点回不来。宋高宗听后大怒,要杀王次翁,王次翁也挺聪明,他知道自己闯了祸,太后不会饶过他的。所以,回到京城后,王次翁连忙去找秦桧,说自己没有秦桧命令不敢擅自做主把钱给金兵,害怕其中有什么阴谋诡计。

其实,王次翁就是害怕抢了秦桧的风头,引起他的忌惮。

秦桧也知道王次翁是忠诚于自己的,连忙想办法救王次翁。但是,在宋高宗心里,已经恨透了这个王次翁,还是想要杀掉王次翁以解心头只恨。

其实,韦太后和宋高宗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韦太后在金人那里受尽了折磨,这还要说到北宋灭亡的那次靖康之耻。当时,金兵南下,攻入开封后,北宋整个朝廷和贵族们都被俘虏了,其中,就包括两个皇帝和他们的后宫,被俘虏的嫔妃里就有韦太后。

战争让女人生不如死,韦太后在金国也遭到了肆意的凌辱。因为,金人的贞洁观念并不强,很多人都与这些被俘虏的贵族女性发生过关系,其中,就有韦太后本人,之后,包括韦太后在内的三百多贵族妇女,都被金人送到了浣衣院(官营妓院)。

因此,可以想见,韦太后本人在金国遭受到了非人的生活,这是她想尽快逃离的人间地狱。现在机会来了,金国人也同意把她送回家了,她内心肯定是十分激动的,同时,又有点害怕金人反悔。所以,韦太后在回去的路上有些心急,包括在路上耍小聪明。

她让金国将领抓紧时间往南宋的方向赶路,眼看就要实现自己回到家乡的梦想了,谁知道,王次翁不配合韦太后,险些让韦太后回不了南宋。她本人肯定十分的生气了,所以,这件事情对于韦太后的心理创伤也是很大的,以至于,宋高宗想要处死王次翁也就见怪不怪了。

宋高宗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为了营救自己的亲生母亲韦太后也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其实,他对金国卑躬屈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韦太后还在金国人的手里。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本分的事情,哪怕他是一个皇帝。

所以,每当有人要阻止宋高宗与金国求和时,宋高宗就会搬出"孝"这面大旗,也成为了他向金人乞和的护身符,为他挡了不少非议。

韦太后作为一个弱女子,在金国能够活下来已经十分的不易,现在能够和儿子相见了,宋高宗还不把她惯上天吗?所以,韦太后一说要杀王次翁,宋高宗也是同意的。但是,秦桧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发挥了作用了,他毕竟是宋高宗的心腹,宋高宗对他也几乎是言听计从。

秦桧果然是一个老油条,他也知道王次翁这次闯了天大的祸,直接让皇帝赦免他的死罪是很困难的。但是,他也有办法,他向宋高宗举荐王次翁去金国做报谢使,说:这个职务其实也很危险,同时,在史书上的名声也不会好,王次翁作为一个文人也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的。

这样的话,就可以折损他的名声和尊严了,比杀了他要强得多。于是,宋高宗听从了秦桧的建议,就打发王次翁去金国做报谢使了。秦桧的这招很是厉害,同时,解了宋高宗和韦太后的心头之恨,又保护了王次翁的人身安全,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王次翁去金国的这段经历倒也挺顺利的,并没有出现像秦桧描绘的那么险恶的局面。回来后,宋高宗依然记恨着王次翁对待韦太后做事情,根本不想让王次翁做高官。秦桧作为宋高宗肚子里的蛔虫,十分清楚宋高宗这个人小肚鸡肠。

所以,保护王次翁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离开宋高宗的视野,走得越远越好。王次翁也因此,在秦桧的劝解下被迫辞职归居明州,但是,秦桧对他一直恩宠不衰,馈问不绝。看来,秦桧对于自己忠心的亲信还是比较仗义的,自始至终,二人的关系都很好。

当然,这只是在一个比较狭隘的视野里的判断,他们完全忘记了家国天下需要他们做什么,所以,只在一些小的个人恩怨上仗义是虚伪的,这样,也改变不了他们奸臣的本质。《宋史》称:秦桧擅权19年,只有王次翁一人始终与其沆瀣一气,未生嫌隙。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