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它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作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维能力,它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只限于认识世界的现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青少年的思维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既要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又要着重培养、训练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是通过它本身的活动过程发展起来的。

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具体的方法。

  一、训练语言,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二者相互联系。

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每每与思维活动分不开。

在认字、写字方面出错多的是观察力较差的学生,因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写法的细微差别;词不达意,语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

因此加强语言训练,要让学生多读新闻、报刊。

针对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启迪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

例如:某中学的学生从四楼爬窗致残。

我就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从现象得到教训和启示。

分析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热情,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思维就像烧开的水一样被激活。

这样以训练语言为手段,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设疑问难,启迪思维   1.利用设疑把握流向。

学生的课堂思维比较活跃,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点,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点,适当设疑,把握思维流向,语文学习更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产生矛盾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便是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采用问答的方式。

在《斑羚飞渡》教学中,我利用三个提问导入新课,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到底怎样飞渡?从斑羚悲壮惨烈的飞渡中,人类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诱导学生的思维,并规定了思维的流向,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地顺势进入对课文的认识、理解。

  2.利用设疑吃透题眼。

所谓题眼即文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重点。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教学是否突出了重点,那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这是每个教师深思熟虑的问题,而设疑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

如《社戏》一文,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通过设疑,启发诱导思维,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3.培养质疑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应付提问,不能消极地接受问题情境,而是应当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的培养,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应借重行之有效的训练常规。

比如:在阅读的六步自读法中设置发问一步,要求学生按照依次递进的三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写了什么写得怎样为什么这样写。

运用这种自问自答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组织讨论,激励思维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动脑、动口,互相启发,引起共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集思广益,培养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讨论难点,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如果采用讨论的方式,把难点交给学生分析,效果会更佳。

《孔乙己》中的结尾就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有学生问: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词‘大约’和‘的确’,这是不是错误的呢?对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复,而是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同时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然后统一意见。

这样提高了认识,解除了难点。

  2.讨论疑点,提高辨析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发现一些疑点,把这些疑点提出来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提出疑问,认为小说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不恰当。

理由是爸爸的花儿与本文关系不大,课文主要是写爸爸。

这时,我就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无疑是两种意见,但更多的学生认为,本文标题精巧,别有用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是实指爸爸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这样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

无疑,对疑点的讨论,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解除了疑点,提高了辨析能力。

  3.讨论议题、材料,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

中学语文学习,根据语文课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应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个题目,一个材料,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理解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经常让学生讨论议题、材料,不但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

如论牵牛花这个议题,学生认为只有一个角度可以理解因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据在他人身上。

但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任何议题、材料都可以从多角度探索。

其二角度:过程的依赖性使它总是按别人指导的方向前进。

其三角度: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不停地攀登。

其四角度:善于借助外物,所以总比外物高出一截。

其五角度:无论攀到什么高度,根还扎在泥土里,因此能开出美丽的花。

这样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