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文帝和汉宣帝死后却无法入葬于祖陵?

为何汉文帝和汉宣帝死后却无法入葬于祖陵?

到过西安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西安市西北方的渭河北岸,整齐的排布着九座皇帝陵墓,基本上呈一条线状排列。这些帝陵的主人都是耳熟能详,其中有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有汉景帝刘启的阳陵,甚至还有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可以发现,这沿着渭河"排排站"的九座帝陵,其实都是西汉皇帝的陵墓。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为西汉帝陵的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却没有站在西北方的队伍里,反而跑到了西安市的东南角去了。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这两个皇帝被逐出了家门,不准葬入祖坟吗?

西汉11座帝陵分布

要解答这个问题,先要讨论一下,为什么西安市西北方向的九座皇帝陵要按照线状排列呢?原来,这跟中国古代的"昭穆制度"有关。

所谓"昭穆制度",是从西周宗庙制度中传承下来的一种礼法,说白了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按照制度的规定,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侧, 左为昭,右为穆,依次类推。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父亲去世了,他的宗庙在最中间,那么他的儿子将来就要排在他的左边,孙子将来就要排在他的右边,如此一层一层的排列下去。

这种制度对古代影响很深,后来不仅仅是宗庙,涉及墓地、神主排位,甚至是子孙在祭祖时的站位,都要按照这一制度的规定进行。即便是到了今天,很多地方的祖坟排列,也还是在按照昭穆制度布局排列。

了解了昭穆制度,再来看下西汉帝陵的分布图,就明白了它们排列的规律。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将自己的陵墓选址在了长安城西北的咸阳原上,据说这里是秦朝咸阳宫的旧址,地势高耸,气势雄伟。

汉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汉惠帝刘盈,他的陵寝名叫安陵,就只能按照昭穆制度选址在长陵的左侧(西南方向)。而到了刘邦孙子辈的汉景帝刘启时,他的阳陵就选在了长陵的右侧(东北方向)。

按照昭穆制度,汉景帝以后的子孙应该继续修筑在阳陵的东西两侧,但是由于阳陵在汉文帝时就已经修筑了渭阳五庙,再在阳陵东面修筑陵墓是违背礼仪的。因此,景帝以后的帝陵就不能再往东延伸了,只能在西边找位置。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由于他的母亲王太后的家乡在长安西面的槐里,所以他将自己的陵墓选址在了最西边的槐里茂乡,这就是茂陵。而汉武帝之后的皇帝陵,则都按照昭穆制度的规定,逐一有序的分布在茂陵的东侧。这就是这九座西汉帝陵为什么整齐的排列在西安市西北方的原因了。

雄伟的汉武帝茂陵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汉文帝的霸陵和汉宣帝的杜陵偏偏跑到了西安市的东南方向,看起来这么的"另类"呢?这不是与昭穆制度相互矛盾了吗?

其实,这恰恰是因为他们严格遵循了"昭穆制度"。

这又如何解释呢?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汉文帝刘启是在吕后之乱后,被征召入京继位的。他虽然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但他并不是刘邦的孙子,而是刘邦的儿子。

也就是说,他与汉惠帝刘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父子,而是兄弟。正因如此,所以在汉文帝选址自己陵寝位置的时候,就不能排在汉惠帝安陵的两侧,也不能选在汉高祖长陵的东侧,而是要另选位置。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节俭皇帝,为了节省民力财力,他把自己的陵墓选在了长安东南方向灞河之滨的白鹿原上。因为这里是一座高耸的山原,所以霸陵因山为陵,不复起坟,真正做到了不封不树。

霸陵是中国第一座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寝,而且由于汉文帝规定死后薄葬,只陪葬一些生活器皿和日常衣物,所以霸陵是西汉十一帝陵里唯一一个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

坐落在白鹿原上的汉文帝霸陵

说完了霸陵,再说一说汉宣帝的杜陵。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中写道:"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里说的"杜陵",就是汉宣帝刘洵的陵墓。他坐落在长安城的东南方,霸陵的西南侧。

汉宣帝是汉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创造了"汉宣中兴"。那么他又是为什么没有把陵墓排入西汉帝陵的"队列"呢?

原来,汉宣帝刘洵是汉武帝遗落民间的子孙,后来被霍光选中,从平民直接登基为帝。与他之前的皇帝-汉昭帝刘弗陵也不是父子关系。既然不是上一任皇帝的直系子孙,那么按照昭穆制度的规定,他也不能把陵墓选址在汉昭帝平陵的旁边,只能另选位置。

长安城东南边原来有一片高地,潏、浐两河流经此地,名叫杜东原。宣帝年少时喜欢来这个原上畅游,他即帝位后,就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这就是杜陵的由来。另外,宣帝的祖母和父母都因为"巫蛊"之祸遇害,葬在长安城东南,宣帝把陵墓选在东南方向的杜陵,也有想靠近父母茔地的意思。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