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深层意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深层意义?

大家好,感谢大家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文章,小编一定会给大家呈现不一样的精彩内容,祝各位老板生意兴隆,同学们学业进步,职场人步步高升!

大唐立国之初,武功赫赫,拥有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也有很多名将,但是治理国家还是要依靠文官,那么唐帝国靠什么来选择文官呢?

唐太宗继承了前代的科举制度,并且加以发扬,创造出了具有唐朝特色的科举制度,而且制度这个东西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坏,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各种制度拿来一比较,最不坏就是最好的。我们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从先秦的世袭,军功授爵,汉朝的察举征辟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然后发展到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个制度能实行长达千年,显然是非常有效果。

唐朝的科举制度一共分为两科,一个是明经科,一个是进士科。唐朝人之间都流传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一个人三十岁如果考中了明经科,那么就是属于老人了,要是五十岁考中了进士,就是年轻进士,因此可见,进士非常难考。但是如果你想位极人臣,那么必须考中进士才行,而且考中的进士都会去大雁塔提名,这也成为了当时的得意之事。

唐太宗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天下百姓都愿意学习,然后参加考试,而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巡视考场。时间流逝,有的考生从黑发考成了白发,还是没有考上,因此"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么来的。唐太宗显然很高兴,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就是所有人都钻到他的圈套里去了。

所以这种考试就是一种牢笼制式的手段,就和今天我们评职称,考英语一样,用各种东西来束缚着你,让你一辈子的心血都放在这些上面,然后就没有时间去想其他的事情了。因此唐太宗的想法就是,只要读书人不造反,文盲,流氓这些人就算再厉害也很容易平定。如果我们去了解一下,那么就会发现所有的革命都是有知识分子辅佐才成功的,刘邦,朱元璋这些人就是如此,而洪秀全荼毒中国十四年,那么厉害,最终还是失败了,就是因为没有读书人为他出谋划策的原因。

但是不管怎么讲,科举制在唐朝能够实行几百年,还是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的人才。总而言之,如果不谈其他,唐太宗至少是位明君。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阅读!祝读者朋友们笑口常开,健健康康!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