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真实的谋士,他们看书并不多,为什么这么聪明?

历史上有很多真实的谋士,他们看书并不多,为什么这么聪明?

我从小爱看三国,最喜欢里面的各位谋士。那些冲锋陷阵的、皮厚心黑的反而没让我觉得怎么样,因为感觉没有超脱"人"的能力之外,无非是力气更大点、脸皮更厚点、运气再好点。但是那些谋士实在让人佩服,他们的能力已经超过我当时的理解了。诸葛亮就不必提了,其他的谋士也是机变百出。

虽然那是演义,但是推而广之,历史上有很多真实的谋士,确实很厉害。严格说起来,他们看书并不多,因为那个年代没多少书,什么地理物理化学统统没有知识体系,连天气都只能靠"夜观天象",何况那年代印刷的书本来也不多,还都掌握在豪门手里。至于信息传递的效率更是低得可怕,很多事情要么闭塞,要么经过传递已经走形了。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还这么厉害?

这些人的厉害不在于排兵布阵、纸上谈兵,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比如诸葛亮刚刚跟了刘备,将少兵微,没有地盘,还面临着强敌,硬生生左支右突,打出一片天地;庞统议取成都,别人还没说啥,他就提出上中下三策。历史上有才能的人,基本都属于这种,别人没办法的时候他们有办法,别人有办法的时候他们有好几个办法,办法还很好用。

更可怕的是,他们会预测。什么贾文和料敌决胜、郭嘉遗计定辽东、未出茅庐定天下三分、鲁肃榻上对等,想想都觉得可怕。如果说借东风、算命什么的是小说家言,三分天下总是真的吧?那个年代知道的信息都不及时、还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比如诸葛亮,一个山里的农夫,新闻报纸都没看过,居然知道天下大势。要知道在辛亥革命以后,那会已经有很多交通工具、有报纸什么的,很多山里的农民过了好多年都不知道清朝已经覆灭了。更不必说现代社会还曾经发现过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的事情。诸葛亮咋知道的?

后来逐渐长大了,逐渐发现,其实这些厉害的人,在于预判的准确,而预判准确来自于对人性的把握。当然,人性本身就是一种规律。比如诸葛亮和关羽打赌,在华容道布兵,是因为了解曹操生性多疑;郭嘉遗计中,提出二袁去找公孙康,一定会内讧,这些推测来自于对人性的判断。当然,也有判断不准的,看看袁绍手下的几个谋士,猜来猜去,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候技不如人反而被将计就计。再加上,那个年代虽然信息传递慢,但是大家知道的都不多,半斤八两,而且生产力低下导致很多事情变化比较慢,比如今天得到探子来报,上个月张三领十万兵马渡河,哪怕得到信息晚了一个月,也不必担心,因为那个张三还在河边造船呢,没有一个月过不了河。当然,既然是预判,就有不准的时候,所以再厉害的人,也有判断不准的时候。比如最著名的失荆州、失街亭,明明了解人性、能想出各种办法,还是会失手。

虽然想明白了,我却更佩服他们了,因为我当时没明白这种能力如何培养。不仅仅是三国,历史上这么多名人,都有类似的计策。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知识不可能都比现代人更广、知道的信息不可能比现代更快,人类的智商没有明显的变化,为什么这些人这么聪明?古人说因为这些人天纵之才(这其实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饱读诗书。我也读了很多书,也走南闯北走了不少地方,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也没达到那种一遇到事情就想得很通透的地步。再说,读书的人多了,聪明人却不多,这是咋回事呢?

我上大学的时候遇到某位哲学老师,他说由于知识大爆炸,其实你们已经知道不少知识了,现在一个小孩子知道的信息,比过去一个成年人知道的还多,但是你们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直到我步入职场、做过咨询,经过十几年沉浮,我越来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古人知道的知识点不多,但是很聪明。简单地总结,就是因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打比方说,每个人的大脑就好像是一个仓库,从各种渠道进来的知识就好像是一个个箱子,有大有小。每个人天然地会把这些箱子扔进来而不知整理,于是仓库里乱七八糟。当我们要用到某个知识的时候,要么找不到,要么就是个简单的"找到-拿出来"的过程,缺少相关的联想和创新。再打个比方,每个知识就好像一块砖,它们散落一地,看起来很多,但是不成形状,并不能支撑你建立一个房子。

而知识结构就是对知识点的有效使用的方法,就好像是仓库里面的架子、摆放规则,又好像是对砖块的搭建方法。当你的知识都整整齐齐地码放起来,它们会按照某种规则互相联系。这样当你寻找一个知识点,就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去翻,而是去找"相应的规则",当你找到需要的知识,同时也找到了与它相关的所有知识,便于你进一步往下思考。

我在看很多名人电影、看很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方式的时候,我都感慨于他们的思路。其实并不是那些人知道的东西就比常人多,但是当他们遇到问题,他们能够按照一种方式去寻找答案,即使他们自己找不到学过的知识,也能创造一个方法去探索求知。而普通人,我见到很多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都是,先是一愣,然后说"不知道",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要么去问其他人、百度,要么就是创造一个借口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知道,比如"我们没必要知道这些、这些知识没用、这就不可能知道"等。

可见,古往今来,虽然很少有人互相交流这些,但是能够从读书中突破出来的,莫不是领悟了人性规律、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而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就会越来越郁闷,为什么上一本书说"做人要诚实坦荡",下一本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到底该听谁的?《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只知道积累知识点,却不知道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知识结构,就会越来越迷惘。希望那些感慨"知道很多知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人好好想想,你学到的是知识,还是知识结构。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