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匈奴是汉朝公主的悲剧?殊不知,匈奴看重的并不是那些女人们

和亲匈奴是汉朝公主的悲剧?殊不知,匈奴看重的并不是那些女人们

严格说来,《匈奴列传》不能被视为匈奴民族的简史,它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中国历代北疆敌情简报汇编"。在《太史公自序》一文中,司马迁这样解释自己写作《匈奴列传》的动机:

本期话题

自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刘邦便接受了谋士娄敬的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是这一政策执行的几十年里,汉匈和平仍然非常脆弱,汉朝付出了皇室公主的生命以为代价,却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侵扰。到底和亲是对是错?它又为什么不能完全奏效呢?

"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人"苟利所在,不知礼义"。游牧民族与汉和亲,主要是为汉朝的贡物所利诱,至于说要让他们接受中原国家的礼乐观念,甚至寄望于和亲所生的单于后代能以晚辈之礼敬侍汉天子,则基本属于纸上谈兵的妄想。

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

--《史记·匈奴列传》

锦衣玉食,匈奴来者不拒。但汉朝一旦要用附着在衣食上的中原民族的生活方式去捆绑他,他就会拼命挣脱。面对汉使倾销贩卖中原文化的宣传手段,匈奴始终抱定"糖衣舔干净,炮弹送回去"的务实态度:

自是之后,汉使欲辩论者,中行说辄曰:"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我们切莫因为上述记载中的表态不是出自匈奴贵族而是出自一个投降匈奴的汉奸中行说之口便轻易质疑匈奴抵御汉朝文化渗透的决心。中行说说到底只是一个建言的"客卿",如果他的建议没有肥沃的土壤,又怎么可能在匈奴落地生根呢?

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就拿武帝朝最博学的史学家司马迁来说,他所撰写的《史记·匈奴列传》从开篇第一句就暴露了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关于匈奴民族的族源,近代以来,学者们分别从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语言学这四大学科着手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迄今为止,未有定论。但到今天还认同司马迁所说匈奴民族与华夏同源的人已经屈指可数。

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强弱之时,设备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史记·太史公自序》

《匈奴列传》是一篇"资治通鉴"式的文章--鉴于前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经验,为西汉的对匈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戎、猃狁、荤粥等上古典籍中出现的北方民族之所以统统被太史公写入了《匈奴列传》,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和匈奴民族有血缘之亲,更可能是缘于他们过去对中原国家构成的威胁与匈奴骚扰西汉有异曲同工之处。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国军事通史·西汉军事史》。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排版|奶油小肚肚

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粤ICP备17098710号 微点阅读